close

633637385551718750.jpg 
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ook/book_page.asp?kmcode=2014160043737&show=content&OpenArea=1
生死學在中國人的眼中
始終是一個禁忌的話題
在大學時期也修了一門生死教育
但我卻沒能從中學到我真正想學的
直到最近所看的這本...

這本書的作者陳葆琳 是一位美國醫生
書中從對擔任醫生的憧憬到接受專業醫療教育的過程中
作者將她的所看到的 所學到的 所感受到的 跟病人與家屬的互動等等
描述得十分細微
同時也將我對生死的觀念有了不一樣的扭轉...
 
醫生的工作是神聖的 卻也有他們的困境跟煎熬...
文章中會有一些對於疾病描述可能會讓人覺得沈重
但這樣才會令人成長吧~~
內容簡介

我們的雙手深入病患的軀體,用戀人無法做到的方式撫摸他們。

我們用手指破開感染性腔室薄弱的網狀隔膜,用圈成杯狀的手掌將凝固的血塊舀出來,以隔著手套的指甲將一圈圈黏連的腸道剝離。

我們的工作是自我的延伸,但是我們卻進一步相信——我們「等同於」我們的工作。

罹患先天疾病的男嬰麥克斯,接受了肝臟與小腸移植。在主治醫師「拯救生命」的狂熱意志驅使下,十個月大的男嬰前後十度被送進開刀房,直到身上找不到一小塊可以穿過縫線的完好皮膚。

三十歲的巴比膽管長了巨大腫瘤,術後癌症復發且癌細胞快速擴散,但病人和家屬不曾被告知「真相」,他們始終對病情樂觀以對——直至巴比在加護病房被強烈急救、壓迫、重搥,度過生命的最後幾個鐘頭。

外科醫師溫柔地領婦人進加護病房,握住婦人的手,輕聲解釋正在發生的事。婦人哭倒在丈夫床前。醫師拉上床簾,將他們三人圍在裡面。醫師低聲在婦人耳邊說話,接著,把自己的手放在病人的手臂上。

如同所有醫學院學生,作者在大體解剖課上,初次體驗「面對死亡」的啟蒙儀式;這時她才明白,儘管抱著拯救生命的夢想,進入這一行卻得與死亡為伍。她從老師和醫界同僚那裡學到,抽離情感、否定自身的感受,便能暫且調適對死亡的焦慮。這是十餘年的醫學院課程與訓練,教給新進醫生的諸多「成規」或「非正式課程」之一。

「成規」教導醫生把複雜的臨床問題抽絲剝繭、化繁為簡,卻在「解構」難題的同時,忽略了人性的「連結」;使得醫者聚焦於「治療」之餘,往往忽視了心靈與肉體的關係、醫生與病人的關係,以及人性與疾病的關係。

醫生是生命最終的監護者,引領著病患和家屬,走過通往終點的艱難路段。而醫生能否在病患的生命終點,提供真誠的關懷與支持,如同醫者所面對最嚴峻的「最後期末考」。

作者追溯自己的求學與訓練過程,探討現今的醫學教育如何過度偏重「克服死亡」的知識,卻抹煞了病患的人性面,使醫者對死亡的疑懼一再在醫界複製繁衍;導致醫生不自覺地從瀕死病患身邊逃開,或無法開口和病人及家屬討論不樂觀的病情。當醫者深入理解自身「死亡焦慮」的根源,以及「治療」的意義(更多的治療,並不代表更多的「愛」),才能做某些比「治癒疾病」更重要的事:陪伴在病患和家屬身邊、聆聽他們的感受、紓解他們的傷痛。唯有如此,醫者才能成為真正的「療癒者」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giche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